

服務熱線
4009991130
產品簡介
道路無損檢測儀是安徽惠洲地質安全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一款便攜式、可拆卸、高精度城市道路淺層異?焖贌o損檢測系統,由滾輪式傳感器信號接收系統、無線地震基站、傳輸線及手持式Pad終端(或筆記本電腦)四部分組成。該系統主要應用于地面淺層地質異常探查,尤其是城市軌道交通沿線路面下方地質異常及路面離層探查,在保證探測精度、探測深度的基礎上,大大提高城市路面探測施工效率。
水土流失等外界因素作用易引起城市道路地下空洞破壞,甚至向上發展至地面形成地層塌陷,特別是地鐵的高速發展,地表30米以淺的異常體探測越來越重要。常規的地震探測方法覆蓋次數有限、工作效率低,且城市路面多為瀝青路面,傳感器的耦合性差,影響數據質量。針對這一難題,道路無損檢測儀采用滾輪式傳感器信號接收系統,2-4個傳感器形成級聯式結構,通過滾輪的自重與路面耦合,提高數據質量,實現路面的無損檢測;傳感器便攜且可拆卸,安裝簡單快捷;道路無損檢測儀以0.2m的小步距沿地震測線移動,增加覆蓋次數,整體移動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同時采用重錘激發地震波,可實現淺層30m內的地質異常探查,經數據處理成圖,實現高精度城市道路淺層異?焖贌o損檢測。
設備外觀
產品組成及功能特點
產品組成
1.滾輪式傳感器信號接收系統
滾輪式傳感器信號接收系統是整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滾輪式傳感器通過可拆部件連接為傳感器級聯體,實現線狀探測,保障工作效率;滾輪式傳感器將檢波器芯體固定于滾輪軸部,在保證自重耦合的情況下實現了無損檢測,真正區別于傳統意義上的檢波器排列,提高了工作效率;被級聯的滾輪式傳感器間距可調,檢波器芯體個數可拓展,可以滿足不同覆蓋次數的疊加條件,探測精度高。
滾輪式傳感器
2.無線地震基站
無線地震基站通過傳輸線與滾輪傳感器信號接收系統相連,以外觸發方式采集地震信號的同時,通過WiFi將地震信號無線傳輸給手持式Pad終端。
無線地震基站
3.傳輸線
傳輸線為2-4道滾輪式傳感器的大線,通過航插與無線地震基站相連。
傳輸線
4.手持式Pad終端(或筆記本電腦)
用于采集參數設置、采集命令的發送及采集數據儲存。手持式Pad終端通過Wi-Fi與地震基站相連,支持無線置參及數據傳輸,并通過采集軟件實時監測地震數據質量。
功能特點
探測效率高 整套設備較輕便,操作簡單快捷,探測效率高,可實現快速無損檢測。
探測精度高 24位高速AD及前置2-3~27倍程控增益,可有效獲取地震波場弱信號,精細探測能力尤為突出。
探測分辨率高 移動步距小,探測分辨率及疊加次數高。
數據實時監測 無線置參及數據傳輸,并可以在Pad手持端實時監測地震數據質量。
無線級聯結構 無線傳輸數據,無線觸發?梢远嗷緟f同工作,增加通道數及覆蓋次數。
軟件功能完備 配置兼具數據采集與處理的專業系統軟件,可實現數據的采集、顯示、管理、對比、處理成像及判別分析。
技術參數
主機
型號 |
Surface Pro M |
處理器 |
第7代Inter 酷睿 M3 |
屏幕尺寸 |
12.3 英寸PixelSense |
分辨率 |
2736 x 1824 |
攝像頭像素 |
前部500W,后部800W |
存儲容量 |
128G SSD |
內存容量 |
4G |
工作時間 |
≥13.5H |
通訊方式 |
無線WIFI、藍牙4.0 |
尺寸 |
292*201*8.5mm |
重量 |
768g |
傳感器 |
環境光傳感器、加速計、陀螺儀 |
連接&擴展 |
耳機插孔、鍵盤蓋端口、USB3.0、Micro SD卡 |
物理按鍵 |
音量鍵+電源 |
采集基站
通道數 |
4道 |
采樣率 |
1~100KHz |
輸入阻抗 |
32KΩ |
A/D轉換 |
24位 |
工作時間 |
>10h |
動態范圍 |
180dB |
增益范圍 |
2-3~27可調、可全自動 |
觸發方式 |
外觸發/信號觸發 |
采樣點數 |
1~4K |
傳感器類型 |
A/B型 |
通訊方式 |
無線WIFI |
通訊速率 |
2Mbps |
超前采樣 |
32、64、128、512、256 |
延遲采樣 |
128、256、512 |
濾波器 |
支持數字濾波 |
工作溫度 |
-10~50℃ |
傳輸距離 |
10m(空曠無障礙) |
供電 |
12.6V,450mA |
探測案例
案例一
合肥地鐵1號線蕪湖路站至南一環站盾構區間左線383環至410環測線長40m左右,路面塌陷且未注漿時,在附近位置進行小排列地震掃描探測,綜合解釋結果圖如圖5所示。圖中藍色線為雜填土分界面,綠線位置為隧道頂板,22~32m范圍為路面塌陷范圍(紅圈所示),深部地震頻率較低,疑似與地面塌陷或北部二里河箱涵滲水影響相關。
|
案例二
合肥地鐵1號線蕪湖路站至南一環站盾構區間左線380環至440環測線長90m左右,路面塌陷后已進行注漿處理,在路面右側進行小排列地震掃描探測,綜合解釋結果圖如圖6。藍色細線為淺層雜填土分界線,中間位置地震信號產生多組反射界面,且反射波頻率較高,該位置深部存在一個9000*5200mm,埋深7.56m的二里河箱涵,如圖中藍色框所示;52~60m區域為塌陷注漿區(紅框),該位置反射界面豐富且較連續,與其他位置不同,是由于注漿后路面以下為混凝土,反射效果強于雜填土。
蕪湖路站至南一環站盾構區間左線380環至440環地震探測結果
在線客服